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。我國每年產生大量建筑垃圾,湖北、江蘇等地在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方面做出了探索。不過不少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還面臨著原料“吃不飽”、產品標準欠缺、銷售難等問題。解決這些問題,還需要更多實實在在的舉措。
江蘇南通海安市城管局的張華宇是個“老環衛”,過去多年為渣土車偷倒建筑垃圾的事煩透了心。這兩年,老張終于不為這事兒操心了:“建筑垃圾都成賣錢的寶貝了,哪還有人傻到去把它偷偷倒掉!”
建筑垃圾變成行道磚,又省土地又省錢
實心、空心墻體磚、行道磚、綠化磚、護坡磚……偌大的廠區里,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磚。這是海安市一家以建筑垃圾為原料生產各種建筑產品的企業。
該公司把從道路、拆遷工地運來的巨大混凝土塊破碎、分篩,制成粗、中、細不同類型的骨料。粗骨料中,鵝卵石大小的石子,一經制成就被建筑企業的重型貨車拉到工地再次作為混凝土原料。還有一些粗、中型骨料,在這里被加入一定量的水泥,形成商混原料,制成建筑用混凝土。而那些被粉碎的細骨料,則被制成行道磚、透水磚、護坡磚等各種砼制品。
武漢也有這樣的企業。9月6日,在武漢一家環保科技公司的作業場,機器轟鳴中,大塊的混凝土廢料經過破碎生產線,變成粉末、石子、石屑,添加水泥等原料后,變成行道磚、護坡磚等產品。據介紹,正在被處理的是漢陽區海綿城市改造工程中產生的約2.6萬噸建筑垃圾,這些垃圾若是填埋將占用30畝土地,而資源化處理制作成地磚等產品后,不僅節省土地,還可節省100多萬元原料采購款。
這個作業場,是武漢開始試運行的6處建筑棄料處置點之一,采取就地、就近處置的方式,將建筑棄料破碎、分選,再深加工成透水磚、路沿石、水穩拌和料以及再生碎石骨料,重新使用或直接回填到工程建設中,變廢為寶。目前,該公司已在武漢建成三座建筑垃圾循環處理廠,年處理能力達到100萬噸。
需開拓原料來源,完善產品標準
建筑垃圾要實現資源化利用并不容易。
海安一家再生資源公司負責人介紹說,該公司設計生產能力是年處理24萬噸建筑垃圾,2017年正式投產,年實際處理量是13萬噸。產量上不去不是因為銷路不暢,而是因為“吃不飽”,“產品一出廠就被客戶拉走了,關鍵是原料跟不上”。
海安市城管局負責人介紹,海安城區平均每天產生大約1000噸建筑垃圾,一年下來有30多萬噸。那么,其余的20多萬噸建筑垃圾都去哪里了?該負責人介紹,大部分像磚石碎料這樣的建筑垃圾,直接被建筑工地拉去作為地基材料了。
據介紹,在海安,再生資源公司的建筑垃圾收購價是每噸25元,被建筑工地拉走的磚石碎料,出價則更高。
在湖北,這類企業也存在“吃不飽”問題。襄陽市一家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企業,年處理能力為100萬噸,因為原料供應斷斷續續,今年上半年只處理了6萬多噸建筑垃圾。
記者在湖北調查發現,不少建筑工地施工方習慣于直接付錢給運輸單位,由其代為尋找消納場處理。由于建筑垃圾體積大、轉運成本高,運輸單位往往不會專門去尋找資源化利用企業出售垃圾,而是直接運至消納場。
湖北省城管局城市管理處處長侯繼光介紹說,目前湖北成規模、標準化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很少,大部分企業規模小,垃圾處理成本高,且產品無標準,難上市,很難盈利。
據介紹,在武漢,一車建筑垃圾運送20公里就要600元運費,而生產出的地磚,每平方米售價只有30元,必須要靠量盈利。一旦生產不能持續,或者產品賣不出去,就要虧損。有的環保公司因為承接了武漢舊城改造、道路改造等項目,產品有用武之地,才能基本實現產銷平衡。
武漢市城市管理執法督察總隊副總隊長王敬介紹,武漢每年產生約2000萬噸建筑棄料,其中用于基坑回填和場地平整約占60%,山體修復、堆山造景等約占30%,資源化再利用的只有10%。
王敬說,目前武漢大大小小的建筑棄料資源化利用企業有30家左右。針對企業普遍反映的建筑棄料獲得難、產品標準欠缺、上市難等問題,武漢市正在緊急破題,爭取今年底初步做到“建筑棄料不出區”,到2020年底,建筑棄土和建筑棄料綜合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0%。
海安市有關政府部門負責人表示,只要不作為垃圾被棄置、不產生二次污染,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形式可以是多樣化的。
轉自中國砂石協會建筑固廢利用分會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,想了解更多陜西再生骨料相關資訊,請隨時關注我們。